杨轩和朱棣来到了瞭望塔上。

  两人抓着防护栏,望着海面上浩大的船队。

  心情非常激动。

  虽然距离过远,看不清船上的旗帜。

  但朱棣的直觉告诉他,这就是郑和他们的船队。

  紧接着,杨轩就见到朱棣从怀里掏出了一个圆柱形的玩意儿。

  他越看越觉得熟悉。

  当朱棣将其拉长,放在眼前,看向海面的时候,他要是还不能确定这就是他当初卖给小老三的单筒望远镜,那他真的可以找块豆腐撞死了。

  真不要脸,连儿子的东西都抢……杨轩心里嘀咕了一声。

  随后他也从怀里掏出了一个望远镜看了起来。

  这玩意儿对他来说并不是什么稀罕物,只要有钱,随时都能再做一个。

  通过望远镜,杨轩看清了船队上的旗帜。

  那正是大明的日月旗。

  而船队的规模,相比于出发之时缩减了许多。

  另外杨轩还看到,不少船只都有修补过的痕迹。

  暴露在外面的船体,有些地方颜色都不一样。

  看上去,这些船好像都经历过什么惨烈的战斗一样。

  杨轩深吸一口气,他无法想象,郑和他们在海上遇到了什么。

  “哈哈,是郑和,就是郑和他们。”

  “我看到了。”

  就在这时,杨轩身边的朱棣兴奋的大叫。

  杨轩心里暗暗摇头,却也没说什么。

  实在是郑和他们这次出海的时间太久了,连消息都没有,朱棣心里的压力,也非常大。

  现在亲眼看到船队回来,心中悬着的那块巨石也终于可以落下了。

  …

  与此同时,海面上。

  郑和、王景弘等人站在甲板上,看着远处的海岸线,心情也是非常的激动。

  从永乐十年五月出海,到永乐十五年正月。

  四年多的时间啊,他们终于回来了。

  在这期间,多少人葬身大海,再也回不到故土。

  看着身边的同伴死去,他们也不知道,下一个会不会就是自己。

  他们承担着巨大的精神压力,唯一支撑他们坚持下去的,只有那两个字——回家。

  对于华夏人来说,‘回家’这简简单单的两个字,却能给人带来无穷的力量。

  哪怕是死,也要落叶归根,这是独属于华夏人的乡土情结。

  郑和手里拿着杨轩赠与他的望远镜,朝海岸线望去。

  隐约间,他好像看到有一道明黄色的身影。

  “那是陛下吗?”郑和心里问道。

  没有人能回答他这个问题。

  他将手里的望远镜拉到最长,终于可以确信,那道身影,就是陛下。

  他将这个消息告诉了众人。

  顿时引起了一片欢呼。

  有人热泪盈眶,有人跪在甲板上,面向海岸线,痛哭流涕。

  他们出海四年多的时间,本以为陛下已经忘了他们,没想到陛下竟然亲自来迎接他们。

  这让他们如何能不感动?

  在封建社会背景下,皇帝是神圣的,也是他们的君父。

  君父没有忘记他们,就是对他们最好的鼓励。

  众人发泄了好一会儿,郑和才对他们下令。

  “传令,降半帆,所有人,准备靠岸!”

  “是。”众人收起情绪,快速回到自己的岗位上。

  他们想要早点上岸,踏上这片离开了好几年的土地。

  ……

  在朱棣确定这就是郑和他们的船队的时候,就已经下令撤去对敌准备,转而开始布置迎接仪式。

  随着船队靠近港口,众人也是感受到了船队带来的压迫感。

  港口的海面,几乎都被船队给占完了。

  朱棣和杨轩,也早就从瞭望塔上下来了。

  在杨轩的陪同下,他走到了前方。

  望着宝船上风吹雨打留下的痕迹,朱棣的心里,也是一阵唏嘘。

  可以肯定,郑和他们这一路上,受了太多太多的苦了。

  望着下船的郑和等人,朱棣压制着心中的激动,站在原处等着他们。

  而郑和等人望着前方的朱棣,心情也是不言而喻。

  尤其是朱棣,郑和这对主仆,看着彼此,心情更是复杂。

  洪武十八年郑和入燕王府,历经风雨,与燕王府同生共死。

  靖难之役他跟着朱棣鞍前马后,又立下诸多战功。

  朱棣登基后,着手安排下西洋一事。

  他选择郑和作为船队的负责人,大明的国使,率领船队下西洋,开拓航路,扬大明国威。

  足见对其之信任。

  而他与郑和之间,早就超脱了普通的主仆关系。

  在郑和的心里,朱棣对他有知遇之恩,只要是朱棣想做的,他都会不遗余力的支持。

  郑和领着船队的一众主要负责人,来到朱棣面前。

  下拜道:

  “臣郑和于永乐十年五月奉旨出使海外,经四年七个月又两日回归大明,现向陛下复旨!”

  “平身吧!”朱棣开口。

  “谢陛下!”

  众人起身。

  接着,朱棣来到众人面前,看着他们一个个充满沧桑的面庞,心中也是感触颇深。

  他拍了拍郑和的肩膀,又拍了拍其他人的肩膀,一切尽在不言中。

  而朱棣的这番举动,让的那些面对海面上的狂风骤雨都没有屈服的汉子,红了眼眶。

  见此,朱棣也是鼻尖酸涩。

  但他是皇帝,不能在臣子们的面前流泪。

  不过其他人就不用强忍着了,只见朱棣身后的一众官员一个个都擦着眼眶。

  这其中有多少人是真情流露,有多少人是假意,皆不得而知。

  杨轩平静的看着这一幕,等待着朱棣接下来的表演。

  在船队到港之前,他就和朱棣商量过一件事。

  而这件事也是朱棣接下来将要说的。

  只见朱棣再次站在众人面前。

  环视了一圈之后,开口道:“尔等出使海外,扬我大明国威,又开拓航路,种种功劳,朕都记在心里。”

  “朕可以负责任的告诉你们,尔等皆为我大明之功臣。”

  “朕已经决定,修一座英魂祠,供奉所有出使海外而献出生命的将士。”

  “朕要让他们永享子孙后代的香火供奉。”

  “朕要让他们的功绩,世代传下去。”

  朱棣的这番话一出,全场寂静。

  随后,便响起了山呼海啸般的声音。

  “陛下万岁,万岁,万万岁!”

  “大明万年!”

  天子金口玉言,没有人怀疑朱棣是在忽悠他们。

  船队中的众人更是无比的激动。

  他们当中很多人都不明白出使海外的意义是什么,他们没读过书,懂不了那么多。

  可朱棣的话,让他们好像明白了一些。

  他们……是开拓者!

  ……